学术研究
勉县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文物保护
网络课堂
学术论文
地 址:汉中市勉县三国文化
    广场三国尊城B座三楼
电 话:0916-3286045
网 址:www.mxbwg.com
学术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
博物馆展览与文物活化——勉县博物馆专题展策展之思考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日期:2018/12/26 17:02:38 浏览次数:5851
    本次《摇钱树下话古币》暨宋代古钱币专题展览为我馆开展专题展览的一次初步尝试,在策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摸索出一些具体方法在此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改造原展厅,设计钱币专题展区
    由于临展厅尚不具备直接举办钱币专题展的条件,因此根据现有展厅状况,因地制宜,将原基本陈列展第二单元《两汉丰韵》暂时撤展,利用现有陈列展柜,在此基础上改造为本次专题展的展区。为营造专题展的氛围,又对博物馆外部环境和展厅外部从宏观到细节进行整体包装改造,尽量使其整体氛围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紧贴春节团圆喜庆氛围,二是拓展延伸钱币文化内涵,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具体方法是:
   (1)根据博物馆外部环境,首先在临街外墙上设计并悬挂一副以“摇钱树下话古币”暨宋币展为主题的巨幅广告,同时在博物馆门口上方悬挂八只宫廷灯笼,既能起到二次宣传的效果,也突出春节文化特色。
   (2)对大门进行彻底改造,将大门整体包装成一枚宋币样式,钱孔作为门洞,在保留原大门实际功能的前提下,既强化钱币展览主体,又暗含“招财进宝”“开门见喜”的年俗寓意,亦庄亦谐,雅趣共赏。也有观众评价为:“博物馆这次是钻进钱眼里了”,尽管评价各异,但是客观上达到舆论宣传目的。
   (3)根据楼梯走势,充分利用通向展厅主楼梯的五个拐角处位置,设计五幅钱币知识、故事、趣闻、以及钱币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小故事、小常识等内容的独立展架,以言简意赅、风趣幽默、短小精悍的画面和导语提示,让参观者“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在必经之处首先感受到专题展的外部氛围,既起到装饰渲染的效果,同时又能起到宣传铺垫的作用。
   (4)三楼展厅门口再制作一副与一楼外围内容一致的宣传海报,再次起到渲染展览主体,提示参观者进入展厅核心区的作用,同时也能凸显本次钱币展的独特效果,以避免与之前的陈展主体产生误会。
   (5)进入序厅后,为避免与基本陈列展《军山在望》发生冲突,以便参观者逐步过渡至第二单元——专题展区,为此又在序厅两侧各增加一副表现古钱币生产铸造工艺和历史发展的素描卷轴。选择素描是避免在色调上喧宾夺主,选择钱币铸造生产素描画像是与展览主体保持一致,从一个侧面起到辅助和引导作用。
   (6)为凸显第二单元专题展览的突出效果,让参观者有一种进入感,首先在第二单元入口处设计一座仿真大门,门楼上方制作一块镂空雕花门框,两侧悬挂一副楹联,楹联内容为“博物馆馆内赏遗珍,摇钱树下话古币”,以此作为大门的标志物,再辅助以灯光强化提示。为使临展厅整体效果达到肃穆简洁高古之气氛,因此反复试验,最终选择以宋元青绿山水长卷轴作为本次钱币展背景效果图。
   (7)由于本次上展展品除“摇钱树”有一定体量外,其余展品均为体量较小的古钱币。为便于参观者尽可能近距离观看到钱币细节内容,在钱币上展摆放问题上做足文章。展台位置高低、展厅灯光照度与角度、展架材质与钱币摆放倾斜度、展厅整体光线色度、照度、展柜背景装饰效果图、重点钱币文字介绍提示板等都尽可能考虑在内,最大程度做到色调协调一致,避免杂乱无章,主次不明。为此经过反复实践,对展品尺寸、摆放位置、灯光角度和照度、背景效果图的内容涉及等都经过多次实际测试后,再通过电脑设计出仿真效果图,集体论证,几易其稿,最终陈展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效果。
    二、突出文物特色,彰显文化内涵
    在策划本次钱币专题展时,我们紧紧围绕“钱币”与“民俗”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一件在勉县家喻户晓的明星文物为着力点做足文章。这件器物出土于1972年勉县老道寺镇的一座汉墓中,四十余年来,一直就是全县人民关注的焦点,是勉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同类完整器,历经几代博物馆人精心守护和修复,其文物价值与另一件馆藏重器“东汉灰陶四合院”堪称镇馆双壁。器身绿釉灰陶底座上配以铜质树枝、枝干上缀满拟似五铢钱币、海岛仙山以及神仙鸟兽纹饰等,被当时勉县博物馆抢救性发掘出土,简单修复后暂时命名的文物叫作——摇钱树。
    由此,这株千年古树因其造型简洁明确、纹饰生动有趣,体量高大健硕,寓意吉庆富足,命名懂通俗易,寻常百姓无不心向往之又难得一见,因此当年一经展出,名声顿时喧嚣大噪。
    直到2017年初,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勉县博物馆修复一批包括这株鼎鼎大名的“摇钱树”在内的青铜文物时,才重新科学严谨地对它的本来面部和真实身份做出更为准确的研判和命名。
    经过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组仔细研究,查找相关文物资料,搜寻比对同类文物信息,结合这件正在修复中的“摇钱树”残件,综合会诊,最后得出一致意见;“摇钱树”这个称谓在文物学领域的命名是不准确、不严谨的,它的正确名称比“摇钱树”深刻的多,也规范的多,它应该更准确的被称之为“扶桑树”。
    汇聚各方资料,结合众多有关扶桑树的学术研究成果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1、扶桑者,汉族神话中的灵地之一,传说在东方的大海上,扶桑树是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太阳女神羲和大神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从此处驾车升起。另一种说法是,扶桑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2、《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目黑齿白。”3、郭璞注:“扶桑,木也。”4、《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5、《太平御览》:“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就我馆这件藏品而言,如果把以上各种解释或者描述结合起来分析推测,倒是很好的解释了这件器物基本要素的葬俗文化指向,这也就使“文”和“物”相互得到印证,彼此呼应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此扶桑即彼扶桑,而不是被误传了多年的“摇钱树”。
    尽管就目前全国范围内陆续出土的扶桑树种类多达二十多种,但是结合文字解释和器物类型本身不难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所描绘的其实都是一个人们幻想中的的神仙乐土,希望死后灵魂甚至包括遗体可以到达并得以永生之所。其中主题要素均为一株神树之上有神鸟飞翔、神仙驾车,海岛仙山等,因此也有资料称这种器物为青铜神树,而这些元素在勉县博物馆的这件残存的藏品之上均有所保留。作为陪葬品,它的寓意明显无疑——它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跨界媒介,无论从精神到肉体,都希望能无障碍的穿越生死轮回,这也是所有丧葬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
    作为汉代巴蜀文化中这种独特的陪葬器物,在今天汉中和与之毗邻的四川地区多次大量出现,因此也有学者把汉中境内出土的这类器物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距今五千至三千多年前的巨型青铜神树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有可能就是扶桑文化的源头。
    无论这件藏品到底应该叫“扶桑树”或者什么,这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在勉县百姓心目中,它就叫做“摇钱树”,正是由于“摇钱树”这件藏品在我县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众多持久的“钱粉”,因此在此次展览题目的选定上,我馆再三斟酌,最后仍然沿用人们习惯的称谓,将“摇钱树”作为本次钱币展的主打展品,辅助以宋代钱币在春节前夕隆重推出。既突出了钱币文化代表财气、喜气的民俗文化特色,又附和了春节人们向往富裕美好的文化心理诉求,让文化具象于文物,使文物附会于文化,两者相得益彰,互为需求。
    三、在具体展品的选择上精益求精,既要符合实际,又要突出重点,还要提高技能
   (1)展品要求: 在品种繁多的大量宋币中,如何挑选上展展品,这一看似简单,其实在实际选择时面临诸多问题。由此我们在遴选展品前,事先做好预案,根据上展要求,规划出所需展品范围,再通过实际挑选时具体调整、对比、分析,缩小范围,修改方案,查阅大量包括宋币在内的文献资料,对展品的上展条件提出“四性原则”,即代表性、稀缺性、时代性和故事性,在此指导原则的规范下,统一做出选择。
   (2)展品处理:在如何清洗备选钱币的实际操作中,我馆充分利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传授的“临床经验”和移交我馆的一批修复器械,依葫芦画瓢,现学现做,遇到技术问题,一是请教专家,二是聘请我馆退休老师技术把关,清理修复。
   (3)专题讲解:举办此次钱币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宋币本身很有文化内涵,很有人物故事。要深入挖掘出宋币的人物故事,就要深入了解宋代历史和宋币铸造历史,才能通过讲解让游客尽可能理解或了解本次专题展的初衷和目的。因此撰写本次专题展的讲解词,也成为本次展览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为此要求讲解员重视此次主题展讲解的研究撰写工作,抽调骨干人员成立撰写组,攻关研究,几易其稿,精雕细刻,多次试讲彩排,广泛征求各种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一份较为满意的讲解词。
    四、以此为契机,精益求精,远景规划
    就本次专题展而言,无论从策划到实施,内容到形式,展品到展柜,都是一次初步探索性尝试。虽然为勉县博物馆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得到了包括陕西省文物中心与汉中市博物馆专家一行一致肯定和鼓励,对此次专题展的整体评价为“构思精巧,细节到位,尽心尽力”,并建议以此为契机,做好此次展览的后续宣传报道和资料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继续钻研探索,不断衍生出新的、符合基层博物馆开拓创新的展览形式,并争取有机会参加更高层级的展示平台加以推广。专家们同时也提出,此次专题展由于展品较为特殊,就县级城市而言,人口基数较少,对钱币这类展品的理解和喜好者有限,仍然属于小众参观群体范畴,不适应长期或多次举办,应开发一些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器物展,更有利于普及和参观;其次就陈展形式而论,基础条件较差,不具备小型器物展陈要求,如钱币展必要的特制展架展柜配置不合理,缺乏独立展柜应配备的放大设备和投影辅助设备,外文说明牌缺失,独立展架不够精致,温湿度光线以及展厅展柜微环境不达标,不利于铜器等展品长期展陈等均提出意见建议,希望在有条件改善藏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听取上级部门和专家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后,勉县博物馆受益匪浅,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拓眼界,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下一步争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策划举办一次《钟鸣鼎食——勉县汉代青铜器修复成果展》,其目的是想通过实物+工作图片并结合文字说明的形式,向观众进一步介绍自2017年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历时一年时间,为勉县博物馆修复一批青铜器的艰辛过程和成果展示,通过原件和修复件的对比效果,直观的向大家展示文物修复者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用事实说话,独辟蹊径,既要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更要讲好文物人保护文物的真实故事,以此起到宣传文物法规,提高人们保护文物的觉悟意识,同时也为基层博物馆今后的策展思路做出有益探索。

                                                   作者:张雷 肖勇勤

上一页  [1] [2] 

上一条新闻:让文物活起来   下一条新闻:让安全条例成长为安全道德
版权所有:勉县博物馆 陕ICP备16000826号-1
电 话:0916-3286045 地 址:汉中市勉县三国文化广场三国尊城B座三楼 在线访问人数:9148
技术支持:启元动力 最佳使用效果1028*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
全国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举报平台